2022年3月5日,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。
李克強在報告中指出,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。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開展,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,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平均濃度下降9.1%。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。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。
李克強在報告中介紹:
過去一年優化和落實助企紓困政策,鞏固經濟恢復基礎
上億市場主體承載著數億人就業創業,宏觀政策延續疫情發生以來行之有效的支持路徑和做法。去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萬億元,還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、煤電和供熱企業實施階段性緩繳稅費。實踐表明,減稅降費是助企紓困直接有效的辦法,實際上也是“放水養魚”、涵養稅源,2013年以來新增的涉稅市場主體去年納稅達到4.76萬億元。加強鐵路、公路、航空、海運、港口等運輸保障。加大對受疫情影響嚴重行業企業信貸投放,繼續執行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和信用貸款支持政策,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增幅超過40%,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。
過去一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,持續改善營商環境
加強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建設,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等改革。繼續壓減涉企審批手續和辦理時限,更多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。推廣一批地方改革經驗,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。加強和創新監管,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,維護公平競爭。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。支持民營企業健康發展?;就瓿尚袠I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改革。穩步推進農業農村、社會事業、生態文明等領域改革。深化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務實合作。加大穩外貿穩外資力度,成功舉辦進博會、廣交會、服貿會及首屆消博會等重大展會。
過去一年加強生態環境保護,促進可持續發展
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突破10億千瓦。出臺碳達峰行動方案。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。積極應對氣候變化。
李克強在報告中提出:
今年能耗強度目標在“十四五”規劃期內統籌考核,并留有適當彈性,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。
要用好政府投資資金,帶動擴大有效投資。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.65萬億元。強化績效導向,堅持“資金跟著項目走”,合理擴大使用范圍,支持在建項目后續融資,開工一批具備條件的重大工程、新型基礎設施、老舊公用設施改造等建設項目。民間投資在投資中占大頭,要發揮重大項目牽引和政府投資撬動作用,完善相關支持政策,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。
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。堅持階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結合,減稅與退稅并舉。一方面,延續實施扶持制造業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政策,并提高減免幅度、擴大適用范圍。對小規模納稅人階段性免征增值稅。對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至300萬元部分,再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。各地也要結合實際,依法出臺稅費減免等有力措施,使減稅降費力度只增不減,以穩定市場預期。另一方面,綜合考慮為企業提供現金流支持、促進消費投資、大力改進增值稅留抵退稅制度,今年對留抵稅額實行大規模退稅。優先安排小微企業,對小微企業的存量留抵稅額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還,增量留抵稅額足額退還。重點支持制造業,全面解決制造業、科研和技術服務、生態環保、電力燃氣、交通運輸等行業留抵退稅問題。增值稅留抵退稅力度顯著加大,以有力提振市場信心。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.5萬億元,其中留抵退稅約1.5萬億元,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。中央財政將加大對地方財力支持,補助資金直達市縣,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建立健全工作機制,加強資金調度,確保退稅減稅這項關鍵性舉措落實到位,為企業雪中送炭,助企業煥發生機。
推動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。清理轉供電環節不合理加價,支持地方對特殊困難行業用電實行階段性優惠政策。進一步清理規范行業協會商會、中介機構等收費。要開展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整治行動,建立協同治理和聯合懲戒機制,堅決查處亂收費、亂罰款、亂攤派。要加大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清理力度,規范商業承兌匯票使用,機關、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要帶頭清欠。
加快轉變政府職能。加強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,抓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,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。圍繞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,持續推進“放管服”改革,對取消和下放審批事項要同步落實監管責任和措施。繼續擴大市場準入。全面實行行政許可事項清單管理。
促進數字經濟發展。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。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,推進5G規?;瘧?,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,發展智慧城市、數字鄉村。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,培育壯大集成電路、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,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。完善數字經濟治理,釋放數據要素潛力,更好賦能經濟發展、豐富人民生活。
積極擴大有效投資。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“十四五”規劃,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。建設重點水利工程、綜合立體交通網、重要能源基地和設施,加快城市燃氣管道等管網更新改造,完善防洪排澇設施,繼續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。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400億元。政府投資更多向民生項目傾斜,加大社會民生領域補短板力度。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,做好用地、用能等要素保障,對國家重大項目要實行能耗單列。要優化投資結構,破解投資難題,切實把投資關鍵作用發揮出來。
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。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、長江經濟帶發展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,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,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。
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。有序推進城市更新,加強市政設施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,開展老舊建筑和設施安全隱患排查整治,再開工改造一批城鎮老舊小區,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適老化改造。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。加強縣城基礎設施建設。穩步推進城市群、都市圈建設,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。嚴控撤縣建市設區。在城鄉規劃建設中做好歷史文化保護傳承。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,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。
積極利用外資。深入實施外資準入負面清單,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。擴大鼓勵外商投資范圍,支持外資加大中高端制造、研發、現代服務等領域和中西部、東北地區投資。
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。強化大氣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,加強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,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、資源化。
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。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。推動能源革命,確保能源供應,立足資源稟賦,堅持先立后破、通盤謀劃,推進能源低碳轉型。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,有序減量替代,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、靈活性改造、供熱改造。推進大型風光電基地及其配套調節性電源規劃建設,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能力。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,建設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,推進鋼鐵、有色、石化、化工、建材等行業節能降碳。堅決遏制高耗能、高排放、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。推動能耗“雙控”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“雙控”轉變,完善減污降碳激勵約束政策,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。
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,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。堅持盡力而為、量力而行,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,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。